《金华晚报》11月10日讯 (通讯员 籍洪亮 记者 任文林)“这些产品很个性。”11月6日,浙师大学生跳蚤市场上有个摊位显得格外“抢眼”,原来是蒙古族挂饰、饰品、毡画、水壶,还有内蒙古奶酪、马奶酒等特产“亮相”跳蚤市场的缘故。
“摊主”刘海升是浙师大人文学院大三学生,他经营的蒙古族特产都是暑假从家乡带来的。“浙师大附近很少有卖蒙古族饰品的。”刘海升有着开发校园市场的初衷,而通过试水跳蚤市场发现,这些民族产品在校园里很走俏,一天的销售额达到了1600元左右。
与刘海升相比,浙师大法政学院的杨玲凤算是走“民族风”的前辈了,早在大一时,杨玲凤就穿着苗族服装在跳蚤市场练摊了,她的苗族银饰品,镯子、链子、牛角梳一直备受学生青睐。“饰品很民族化,挺漂亮的。”刚刚在摊位买了苗银耳坠的浙师大行知学院的郑燕飞说。
作为练摊“元老”的杨玲凤总结了自己的“生意经”,除了耐心接待顾客,抢眼的苗族盛装是功不可没,民族装一出现在摊位前,总能吸引许多人的驻足。
链接:http://epaper.jhnews.com.cn/site1/jhwb/html/2010-11/10/content_1208625.htm